文獻出處 |
中華民國財政部,1992,《財政部史實紀要》(第二冊),臺北:中華民國財政部。 |
作者簡介 |
莫家慶,曾任職於財政部錢幣司。 |
44年,我從臺灣銀行奉借調到財政部錢幣司主管外匯的第二科工作。不久,主管國家行局及保險的第一科專門委員兼科長陽肇昌兄出國深造,我奉命承乏,從此投入了從未接觸過的保險領域。 那時國內的保險業只有7家,5家是產業保險,其中3家公營,為中央信託局產險處,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及台灣產物保險公司;2家民營為太平產物保險公司及有部份官股的中國航聯產物保險公司。另2家是人壽保險,都是公營,為中央信託局壽險處及臺灣人壽保險公司。7家保險業中有6家半是公營,因此在行政管理上可說毫無困難,困難的是如何打開經營的困境。 在政府遷臺之初,國內動盪不安,經濟窘困,大家只求解決最低生活,根本無餘力向外發展,更不會想到去保什麼險。其實當時的產物保險業也有自身難保之虞,因國外的保險商勢利得很,眼見當時臺灣風搖雨盪,已將我們列為拒絕往來戶,不肯同我們交換分保業務。國內承接的保單分不出去,等於抱著顆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被炸得粉身碎骨。保險而保不了險,業者當時那種煎熬的日子也是夠難受的。 韓戰爆發後,美國對我態度轉變,美援源源而來。我全國上下,也在政府正確的領導下苦幹實幹,局勢由動盪而走向穩定,經濟由混亂而導入正常發展,保險業者也能定下心來考慮如何推展業務了。可是當時面臨的,還是分保的難題。 那時國外保險業已不再視我為碰不得的「世紀病帶原者」,甚至還派人來拉生意。可是我國外匯奇缺,為樽節使用,一切外匯收支都要經過外匯審議機關批准結匯。保險業分保出去收得的外匯要結匯給政府,而接受國外分保或理賠需支付的外匯更需申請奉准後才能匯出。 當然,這種正當的開支最後一定會奉准的,可是時間的等待,手續的麻煩,就成了業者的惡夢,也常讓國外業者用以作為殺價的藉口。國內分保,也是問題,產險公司一共只有5家,業務量既不大,資本更少得可憐,就算儘量撐大肚皮,也容納不下多少分保,對分散風險,仍無濟於事。 政府有鑒及此,乃有意成立一個專責的再保險機構,一方面促使業者國內分保業務合理化、制度化,另方面希望集中各業者的分保業務對外整體交涉分保,可望比各業者單打獨鬥能有較大的講價能力。 可是這牽涉到政府各部門間的配合以及業者本身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用意雖好,卻不是說幹就幹一蹴可幾的事。因此就決定由中央信託局出面,邀集各業者及財政部主管科負責人,組織一個再保險研究委員會,研擬如何加強再保險的方法及其有關的規章制度,其目的就在協調業者意見,為未來要設立的再保險專責機構舖路。 其後中信局設立再保險處,後來又擴大改組為中央再保險公司,都是從再保險研究委員會一脈相承發展而來。我以一個初入行的新手,適逢其會,得附驥尾,與保險界各前輩共聚一堂。現雖時隔多年,而各人神態及當時所見所聞,猶如日昨,爰為一記。 擔任再保險設計委員會召集人的,是當時中央信託局副局長吳幼林先生。他出身世家,在國外受教育,並曾從事外交工作,因之,交遊廣闊。國內盛大酒會中,必可見到他在賓客問握手週旋。他還另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到達什麼地方,不出三分鐘,準有電話找他,要不就是他去打電話找人。再保險研究會有時就在他府上由他夫人烘焙些可口的點心,以飲下午茶閑談的方式舉行。到現在我還忘不了在他家中一邊討論,一邊聞到廚房裡飄來陣陣點心香味時心不在焉的饞態。 中信局產險處經理相壽祖先生是委員之一。他早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學的是會計,回國後卻幹了保險。在業界德高望重,人稱壽老。我每有保險方面的難題,就向他請教,他也傾囊以告,絕不藏私。有次我向他請教一個有關壽險方面的問題,他自謙是半路出家,沒專門學過,指點我去向他一位在美學保險,且取得精算師資格回國後卻幹會計的清華同班同學梁夢熊討教,因梁先生也在臺銀工作就住在我隔壁。長者風範,令人難忘。 臺灣產物保險公司是分支單位最多,業務量最大的機構,當時總經理黃秉心是委員之一,他為人爽朗,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豪氣。那時臺灣還很封閉,出國困難,他卻時常出國,令人羨慕。 他常自嘲「精通各國英語」,可是只要會三個字就可走遍天下。那就是:在正式商談時,聽得懂而可答應的,說「呀(Ya)」,聽不懂的說「哼哼(Hmm…)」,表示還要考慮。至於在交際場合大家嘻嘻哈哈時,就說「黃豆腐(Wonderful)」,可以無往不利。 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的總經理,當時是由中國銀行總經理陳長桐兼任,但只是掛名,實際上由副總經理卓東來負責,卓乃被聘為委員。他老太爺卓君庸是前清翰林,寫得一手好字,求字者踵接。可是他一手洋文寫得呱呱叫,而中國字卻似乎未得乃父薪傳。其人溫文敦厚,對曾為其上司的當時太平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丁雪農持禮甚恭。只是身體似乎不太好,後來在再保險公司董事長任內退休。 另一委員是太平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丁雪農。他早年留美,回國後與陳長桐同時進入青島中國銀行做練習生,站在櫃台前數鈔票,是從基層幹起的人物。為人秉性剛烈,持正不阿。主持保險公會的火險委員會,常堅守原則而與同業爭吵。也幸得他肯爭吵,同業問原就鬆弛的遊戲規則才得以維持。其後他因病赴美就醫,堅持依規定請內政部轉函外交部發給就醫護照,耽誤不少時間。其實他滿可以總經理出國接洽業務的名義請財政部轉請外交部發給商務護照,縮短作業時間。可是君子有所不為,表裡不一的事他就是不幹。 中國航聯產物保險公司當時的總經理似乎是航業界中人,實際負責業務的是副總經理范德峯,受聘為委員。他是上海來台的恒社成員中菁英之一,短小精幹,是個在商言商的生意人。有次討論對國外分保對象的選擇標準,有人主張選大公司,有人主張選小公司,他獨排眾議,認為不能以大小作取捨的標準,並舉例說,當時與國內業者關係甚好的美亞再保險公司,不大不小,就「Too small for big, too big for small」,選大的既選不上,選小的也選不上,豈不尷尬!眾議遂平。 另一位常出席會議的是中信局產險處的副理劉鶴庭,我不清楚他是以委員還是以執行祕書身份出席。他是沒有聲音的人,默默耕耘,不計得失。為了產險處工作忙,他應經理之請,放棄了美援會補助赴美考察的難得機會。他後來在再保險公司副總經理任內退休。 以上所寫,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這其間我又曾去國十餘年,記憶錯誤,消息誤傳,在所難免。如有無心之失,敬請見諒。今日台灣經濟之繁榮,無可否認的,保險業者幕後的努力有其貢獻,而在保險業的功勞簿上,再保險設計委員會似乎也該記上一筆,是為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