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財政歷史景點說明文

歷史建築本身具有豐富的史學價值與文化意涵,建物連繫了相異的時空與人物,可以帶給觀看者豐富的想像空間。

財政部從中華民國元年開始,為國家與民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史事豐富多元,與財政部相關的建築物也數量繁多、樣式各異。中華民國第一期財政部初建於南京,北洋政府時期遷往北京;國民政府成立,財政部先立於廣州,後遷至南京,在南京新街口附近,與國民政府其他部會辦公樓比鄰;後因抗戰關係先後遷至武漢、重慶,中央政府來臺之後,初期財政部並未興建辦公大樓,直到民國50年代末期,今日的財政大樓方告竣工啟用。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之後,政府接收的日產當中,不乏過往日本殖民時期,為彰顯優勢地位,強調東西並蓄的文化價值,而建立的重要建物,位在臺北的臺灣銀行及土地銀行總部、原臺灣專賣局總局,建築各有特色,雕飾華麗,寓意繁複,在建築史上各有一席之地。

積極推動財政改革的重要人物,如嚴家淦、李國鼎等的故居,也饒富歷史價值,由建物的空間規劃利用、內部的設施保存,可以看出這些財經巨擘不同的行事風格與日常生活,扶徑繞堂之餘,仍可默默追懷他們為國理財,時刻以國家人民為念的不凡胸懷與卓著貢獻。

原屬江海關的鐘樓,目前仍是上海灘上名聲最著的景點,也象徵了海關長逾150年的悠長歷史。分佈全國的燈塔終年不熄,導引著海上安全,也象徵了海關的國際化與服務精神,不管天涯海角,仍是始終不渝。

走進與財政史相關的這些建築當中,一抬頭,一俯首,都可發現驚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財政部的服務正是隨時隨地,無所不在,充滿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