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事類輯要

早在西元1895年,領導革命的 孫中山先生,已在興中會宣言中,提出了「款項宜籌」的主張,「特設銀會以集鉅資,用濟公家之急」;辛亥革命之前,更透過發行軍需債券、中華民務興利公司債券、中華革命軍銀票、中華民國金幣券等公債方式,向各界籌募革命經費,獲得相當的成效。

西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在極其倉促的情況下發動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滿清統治告終。

西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改紀元為民國元年,並選出 孫中山先生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仿效美國,採取總統制。

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設有財政部,以陳錦濤為財政總長,王鴻猷為財政次長,臨時政府財政部下設承政廳(相當於秘書處)、庫務司、賦稅司、會計司、錢法司、公債司。

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實際運作時間僅有3個月左右,卻承擔了民國肇基的籌款大任,由於各方財需孔急,擔任財政總長的陳錦濤努力籌款,除了向外國銀行借款外,並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因應極端窘迫的國家財政困境。

陳錦濤曾留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擔任大清銀行監督、幣制改良委員會會長等要職。他在短暫的任期中,仍致力於建立財政制度。

陳錦濤特別重視財政統一,希望透過中央與地方彼此協調,協商派遣適當的財政人員,扭轉清末中央與地方財政盤根錯節、紛爭不斷的局面。但是由於各省自有勢力,財政統一難以落實,地方為了應付燃眉之急,紛紛發行軍用鈔券,造成金融秩序的極度混亂。

陳錦濤行將離任前,致函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分析民國成立以來,財政面臨的諸多困境,中央與地方財政無法統一,因戰亂未歇,使得賦稅難以徵收,各省不願上繳稅款,又濫發軍用鈔票及地方公債,甚至希望自行造幣求利,當時國家預算尚未訂定,撥用款項程序混亂,當面臨舉借外債抉擇時,各方意見又多分歧。面對財政困境,陳錦濤極其憂心:

固由錦濤等策應無方,以致迭生叢脞,然推厥本原,則官制未定,故統系不明,行政動貽掣肘之憂,財務詎有起色之望,英財政家巴斯他蒲有曰:「無良好政治,無良好財政。」恉哉言乎?其能撐持至今日,而無崩解之患者,蓋民國之大幸,而亦錦濤等私願之所不及也。

陳錦濤臚列的這些問題,終北洋政府時期之內,都未能有效解決,直至民國17年北伐完成,全國歸鼎,財政統一才顯露曙光。

擔任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承政廳秘書長的沈世荀,於民國元年10月編纂「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事類輯要」一書,內容分為敘言、寫真類、文牘類、雜記類,除了財政總長陳錦濤重要的來往文電,並有當時財政部針對賦稅、錢法、庫務、公債及會計所制擬的各種規章制度,又收錄了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同仁的合影與名錄,對瞭解民國創建時期,國家財政環境與財政制度規劃,堪稱彌足珍貴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