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設立史料

民國61年時,行政院副院長黃少谷半開玩笑地告訴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主任陸潤康說:我發財啦。

原來黃少谷收到了一張由國稅局寄發,電腦印製的補稅稅單,赫然看到要補繳好幾百萬的稅金,稅單上的鉅額收入,卻不是黃少谷所有,在財政部邁向資訊化作業的初期,像這樣類似的情況時常發生,需要工作同仁細心檢討錯誤的原因再予以改正。

財政部首開國內中央部會風氣之先,成立了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但是在那個少有人熟悉電腦作業與自動化概念的年代,先驅者顯然不止需要勇氣,還要有耐心與毅力,克服種種問題和挑戰。

由於稅法項目繁瑣,又強調依法行政與計稅精確,如果欠缺完善的技術手段配合,不僅會使良法美意大打折扣,造成執法者與民眾的困擾負擔,更常常使得財政改革遭遇挫折,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及施政信心,旅美的著名經濟學家劉大中博士,借鏡當時美國已經開始採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各項稅務行政的經驗,希望設立「資料處理中心」,這樣新穎的提案,當時也遭致許多反對聲浪,但總統 蔣中正先生親自批示「皆應照辦」,57年5月間順利展開籌備工作,並且正式定名為「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

在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籌備過程當中,劉大中邀請美國財政部內地稅務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系統分析師柏克(Monroe Berg)擔任顧問,除了協助研擬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外銷品沖退稅與綜合所得稅的相關事項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決定財稅資料處裡及考核中心所需要採用的電腦設備,經過6個月稅務資料分析、系統規劃及程式設計,於12月底進行程式測試,最後決定租用美國CDC3300電子計算機。

58年1月21日上午9點,副總統嚴家淦親自主持了CDC3300電子計算機正式啟用按鈕儀式,開創我國中央部會使用電腦,進入資訊化的新紀元,當時這部主機的記憶體儲藏量是32K,附設磁帶機6部、磁碟機5部、讀卡機1部、打卡機1部、列表機1部,另外加裝程式處理機1部與列表機1部,將記憶體儲存量擴充到65K,這樣的配備在今天看起來,根本無法與個人電腦PC相比,但在當時,卻是東南亞運算能量最大的電子計算機之一。

財稅資料及考核中心分析數量龐大、內容複雜的課稅相關資料,將各種資料分為納稅人基本資料、申報資料及調查資料等3大項,納稅人基本資料例如戶籍資料、土地資料及工商登記資料等等,申報資料是納稅義務人依法規向稅捐機關申報的資料,調查資料則是稽徵機關自行調查與蒐集的資料。透過電腦處理,可以達成資料的異動、歸戶、及交叉查詢等功能,提升稅捐稽徵的效能,減少錯誤與流弊。

財稅資料及考核中心開始上路,到底應該局部試辦,或者全面開辦?劉大中深知資訊化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為了讓民眾與稅務人員及早接觸稅務行政自動化的概念,縮短政策推動的時間,賦稅改革委員會決定立刻全面處理57年度綜合所得稅。

對於剛剛加入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的工作同仁來說,問題接踵而來,當年的扣繳憑單共有800萬份,其中漏填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的,就有40%之多,其他錯誤不全的又佔30%,因個人所得稅是根據54年發放的國民身分證字號為基準,證件重號,以及各種資料錯誤很多,儘管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並非主管單位,卻必須承受各界對於這些疏失的指責批評,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劉大中也特別為同仁打氣,希望他們堅持信念,排除萬難,全力以赴,創造財政改革的新契機。

當年綜合所得稅的處理,人工憑單與電腦處理,雙軌作業並行,1式4聯的扣繳聯,送到財稅資料及考核中心的是經過重重複寫,最不清楚的第4聯,工作人員天天面對形如天書的表單,常常相對無言。身分證的英文字號一沒有填清楚,A與H,O與Q,F和E,在在都考驗工作人員的細心與眼力,作業異常辛苦。

儘管面臨多重問題及重大考驗,59年初,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同仁終能排除萬難,完成將近790萬份的扣繳憑單,非扣繳資料93萬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近149萬筆等,建立起處理大量資料的運作能量。

為了處理營利事業所得稅,賦稅改革委員會配合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又編訂臺灣地區營利事業扣繳暨扣繳義務人統一編號,並且編訂中華民國統一行業分類代號,創建營利事業單位稅籍資料檔。

正確的戶籍資料是各項稽徵的基礎,59年1月份,賦稅改革委員會邀集內政部、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等單位,成立「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臺灣地區戶籍檔專案工作小組」,又陸續設計兒童未領用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增設戶口名簿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欄等措施,提高戶籍資料的正確程度,之後相關問題逐步解決,稽徵機關終於能夠運用電腦大規模作業。此後無論土地稅籍、財產稅籍、外銷品沖退稅、國庫集中支付,財稅資料處裡及考核中心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檔案資料,使得資料處理日趨正確,普遍獲得納稅義務人信賴。

除了處理大量資料,運用電腦更可以發揮考核的功能,透過不同稅籍的互相稽核,查出不正常的納稅資料,以便移送稽徵單位進一步追查處理。經過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的電腦稽核,發覺許多坐擁進口車的人,卻沒有繳過所得稅;公司老闆利用員工人頭避稅,使得員工帳面收入大增,透過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與稽核人員的通力合作,各種問題浮上檯面,減少了政府稅收財源的流失。

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正式成立的5年之後,我國友邦,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財務大臣阿赫爾來華訪問,對於中心的運作效率印象深刻,並且邀請中心的前後任主任,陸潤康與沈柏齡,前往沙國指導電腦中心運作,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樹立起了口碑形象,許多國家紛紛前來取經,瞭解系統設置與運作制度。

意義更為深遠的是,透過劉大中堅持資料中心劍及履及的資訊化過程,首度讓國家有了一套完善的數據化管理系統,76年5月,財政部大幅度修改組織法,正式將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納入中央政府組織編制,正名為「財稅資料中心」,並賦予財政部資訊管理權責。之後,政府其他部門也紛紛借鏡財政部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行政事務的資訊化,使得政府的管理效能與品牌形象不斷提昇,獲得民眾普遍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