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4年10月25日上午10時,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日本第10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向臺灣行政長官陳儀遞交降書,臺灣正式光復。
在抗戰尚未結束前,34年3月14日,國民政府修正核定臺灣接管計畫綱要,確定接管金融事業經營不中斷的原則,「日本在臺所設立之公私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我國政府接管臺灣後,先予以監督,暫令其繼續營業。」同年10月31日,派任張武為臺灣省財政處銀行檢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領檢查委員瞭解資產負債、人事組織、業務概況等情形,12月8日,進入監理階段,準備各項接收工作。
臺灣銀行的前身「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創立於西元1899年,扮演日治時期的中央銀行角色,發行通貨並融通產業資金。35年5月20日,在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總部舉行接收典禮,由臺灣省財政處長嚴家淦主持,首任總經理張武負責接收,改組後的臺灣銀行正式成立,隨後又接收日本三和銀行在臺分支機構與臺灣儲蓄銀行。
35年6月15日行政院核准備案的臺灣銀行章程指出,臺灣銀行「以調劑本省金融、扶助經濟建設、發展本省生產事業」為宗旨,初期資本額為臺幣6,000萬元,由國庫撥給;同年7月由嚴家淦擔任改組後的首任董事長。38年4月政府核准臺灣銀行為獨家辦理外匯之指定銀行,同年6月15日指定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取代臺幣,以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
由於中央政府於39年播遷來臺,原本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等國營行局,在臺灣都未恢復營業,使臺灣銀行地位更形重要,臺灣銀行歷任董事長多曾先後擔任政府財經要職,例如曾任臺灣省財政廳長及財政部長的嚴家淦、曾任財政廳長的任顯群、曾任財政部長及央行總裁的徐柏園、曾任央行總裁的俞鴻鈞、曾任經濟部長的尹仲容、曾任財政部長的陳慶瑜、呂桔誠,以及曾任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的周宏濤,都曾經擔任臺灣銀行董事長之職。
改組後臺灣銀行扮演臺灣金融樞紐要角,代理發行通貨、經理各級公庫、收受銀行準備金、辦理重貼現及國際匯兌等業務,直至民國50年中央銀行在臺復業,續受中央銀行委託辦理新臺幣發行、國庫經辦、資金調撥、存款準備金轉存及票據清算等業務,嗣於89年7月1日新臺幣由中央銀行直接發行,惟新臺幣發行附隨業務續委託臺灣銀行辦理。65年9月本行開辦助學貸款(85年更名為就學貸款),協助減緩貸款學生之就學財務負擔,長期為臺灣培育優秀人才,並於94年將就學貸款業務網路化,首創「就學貸款入口網」,大幅簡化申辦作業流程。
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臺灣銀行長期支持政府財經政策,包括光復初期融通戰後各項產業與公共建設之復原重建資金,以維持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並在臺灣各期經濟建設計畫及國家級重大基礎建設工程提供各項金融服務。另亦配合政府經濟建設之需,臺灣銀行於39年4月代理發行愛國獎券至76年12月停止發行,嗣於88年12月發行公益彩券至90年11月終止發行。
92年7月1日依據公司法規定,臺灣銀行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94年11月18日財政部部長林全、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及中信局董事長許嘉棟召開記者會,共同宣布臺灣銀行將合併中信局,並以臺灣銀行為存續銀行,嗣於96年7月1日完成合併。97年1月1日臺灣銀行以股份轉換方式成立「臺灣金融控股公司」,次日由臺灣金控設立「臺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臺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102年2月6日臺灣銀行成立「臺銀綜合保險經紀人公司」,為國內唯一百分之百國營之綜合保險經紀人公司。
在臺灣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臺灣銀行始終秉持調劑臺灣金融、扶助經濟建設、發展工商事業之宗旨,貫徹融合政府政策,穩定金融環境,協助產業升級並支撐經濟成長,充分展現臺灣銀行渾厚的金融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