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孔祥熙相關史料

山西太谷是孔祥熙的故鄉,太谷對於今日的金融業來說,實在無足輕重,但是在清末時代,卻是中國金融業的重鎮。

由於當時全國尚未建立統一幣制,各地自行鑄造或進口銀兩,成色與重量各不相同,長途運輸時,更有被盜匪搶掠的高度風險,善於經營的山西商人,開始在全國設立票號,建立起匯兌機制,甚至連朝廷官餉,官吏私產,都透過這個龐大的民間金融體系通有運無,使得山西票號,成為清末金融業的代名詞。

太谷的大戶人家,在積財之餘,不忘把家園修繕的美輪美奐,孔祥熙回憶初到美國紐約的印象,覺得美國的建築真是不如家鄉:

我發現紐約的房屋建築,普遍的不如太谷之華麗而堅固。當我兒時,太谷一縣資產在三百萬兩以上的富戶有十三家之多,幾層樓的宅院,到處可見。

孔祥熙的家族也經營票號,並且相當成功。21歲時,從小接受西式教育的孔祥熙,前往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深造,後來又轉至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修習碩士學位。西元1905年, 孫中山先生在美國接見了正在攻讀碩士的孔祥熙,並且勉勵他持之有恆,啟迪民智。兩年之後,孔祥熙未負期待,他回到故里,創辦了教授西式教育的銘賢學校,也成為事業開端。

民國建立之後,孔祥熙曾歷任山西省內的數項職務,但由於政局動盪,使得他的政治抱負蒙上陰影。孔祥熙於是出走日本東京,繼續追隨 孫中山先生,負責中華革命黨的黨務,與經費籌措工作,並且與廣東宋氏家族的宋藹齡締結良緣,宋藹齡當時身任 孫中山先生秘書一職,婚後推薦二妹宋慶齡接替工作,宋慶齡後與 孫中山先生結為夫妻,宋氏三姊妹中的么妹宋美齡,則與之後崛起的軍事將領 蔣中正成婚,孔氏家族與宋氏家族,也因此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印記。

15年,孔祥熙繼宋子文之後,擔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宋子文之前表現傑出,成為國民政府不可或缺的財政後盾;16年後,孔祥熙先後擔任實業部長與工商部長。

20年12月,孔祥熙因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宣布下野,一同辭職。不久之後,日軍進攻上海,史稱「一二八事變」,孔祥熙奉命初出使美國與歐洲,爭取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德國總理希特勒(Adolf Hitler)支持我國國防,空軍初期的建設,便與這次孔祥熙的外交使命息息相關。

22年4月,孔祥熙受命擔任中央銀行總裁,正式進入財政核心,6個月後,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因故去職,孔祥熙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

孔祥熙上任後4個月,行政院院會通過「減輕田賦附加廢除苛捐雜稅案」。民國成立以來,地方開徵的苛捐雜稅不勝枚舉。

以國都南京特別市為例,自元年至17年,沿襲或者新創的地方稅,包括厘捐、販賣菸酒特許牌照稅、公賣費、屠宰稅、牙稅、店鋪捐、當鋪捐、客棧捐、娼寮捐、戲館營業捐、住課捐、出產、屠宰、牲畜附加捐、印花稅、捲菸特別稅、教育商捐、筵席捐、浴室堂牌照稅、麥粉特稅、旅館營業捐等多種。根據估計,全國開徵的稅捐,共有2,600多種,不僅漫無標準,並且危害國家財政政策,孔祥熙陸續加以整理廢除,但由於國民政府統一全國未久,各地執行步調並不一致,在某些地方並未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孔祥熙任內最外重要的財政改革,是發行法幣,以紙鈔取代「廢兩改元」之後,所使用的銀元作為貨幣。為了達成法幣政策,中央政府加強對於發行銀行的控管,以便統一金融。

24年4月,財政部針對中央、中國、交通等3家銀行,以增撥金融公債的方式,提高財政部實佔的官股份額,並且更換董事會人選,實際掌握主導權,並且以前任財政部部長宋子文,擔任中國銀行的新任董事長。

同年11月,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公布,「自十一月四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定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支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違者全數沒收,以防白銀之偷漏。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准照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處治。」這道命令,初步完成了通貨改革,使得貴金屬與通貨兩者脫鉤。

國民政府規定,原在市面上核准流通的其他行庫鈔票,逐步以法幣收回,有效提升國有行局的金融地位。5月23日,國民政府公布中央銀行法,明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6月4日,修正公布交通銀行條例,將交通銀行定位為發展全國實業銀行;修正公布中國銀行條例,中國銀行經國民政府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制訂公布中國農民銀行條例,定位其任務為供給農民資金,復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生產改良進步,

此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被習稱為「中、中、交、農」四大行庫,成為國民政府最主要的金融後盾。

法幣的信用來自於政府的準備金,以及民眾對於政府的普遍信心。許多地方大員唯恐手握的銀元遭中央收回,陸續表示反對意見,孔祥熙改變原本將銀元全數集中上海的計劃,改在天津、漢口、廣州等地設點分儲,降低反對聲浪,終於在全國完成法幣改革。

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孔祥熙正在歐美訪問,爭取軍事及財政援助,得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捷克等國官方與民間不同程度的支持。10月18日,孔祥熙回到已經爆發激戰兩個多月的上海,國民政府賴以支撐財源的東南半壁行將落入敵手,對於主掌財政的孔祥熙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孔祥熙決定,將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以及負責進出口業務的中央信託局、負責郵政儲金匯兌的郵政儲金匯業局,組成聯合辦事處加以管理,形成戰時金融管制中樞,並且調整財政與經濟組織,又於27年6月3日公布實施公庫法,便利統籌運用財政資源。

由於戰前的主要稅收來源—關稅、鹽稅、統稅因戰亂關係大幅縮減,孔祥熙逐步將稅源移轉到貨物稅、直接稅,以及食鹽戰時附加稅等3種稅負上,並且透過發行公債、舉借外債、推動專賣等方式增加財源。

30年時,由於糧價飛漲,孔祥熙將田賦由納鈔改為徵收實物,農民直接繳納作物,用以解決軍民糧食生計問題。由財政部推動這種回歸數百年前徵納方式的景況,可以得知戰禍造成嚴重通貨膨脹,並且破壞國內的經濟與金融正常秩序的情形。

戰爭直接導致生產低落,進口物資缺乏,商民預期物價上漲,大量囤積,形成惡性循環,對於受薪階級影響巨大,根據統計,自26年至33年,政府官員薪資的購買力下降了85%之多,營養不良在教育機構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政府為求繼續抗戰,只得求助於增發通貨,財政更加惡化。

33年4月,日軍由河南長驅直下,湖南、廣西、貴州各地要點先後失陷,在軍事、外交、政治方面,國民政府都面臨了空前危機,身負金融、經濟要職的孔祥熙,因此成為眾矢之的。在委員長侍從室擔任組長的唐縱,曾在日記裡寫下這一段經過:

孔副院長鑒於社會人士之責難,向主席提出辭呈。主席囑布雷先生將原件退回並慰留。主席問布雷先生,究外間對孔之輿論如何?布云,普遍的批評,孔做生意。在北京政府時代政買辦與官僚結合,南京政府時代買辦與官僚結合,尚有平津京滬之距離;今者官僚、資本家、買辦都在重慶合而為一。

孔祥熙於33年10月間,先後請辭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及行政院副院長各項職務;36年之後,長居於美國;56年8月15日,孔祥熙病逝紐約。孔祥熙的相關檔案,現存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圖書館中。宋子文、孔祥熙,兩位具有姻親關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前後任財政部部長,如今共眠於美國紐約市郊的同處墓園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