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財政人物說明文

17世紀時,英國逐步建立現代的財政與稅收體系,國力蒸蒸日上。直至清末為止,中國的財政仍然未能步上軌道,關稅無法自訂稅則,稽徵淪入外人之手,各種稅制零散落伍,嚴重影響國家的現代化。在時人馮桂芬著作的「校邠廬抗議」等政論改革書籍中,已屢見對於財政問題的相關討論。

隨著中外交流頻繁,出國留學生大量增加,不論是官費派遣,還是自行深造,不少人選擇經濟、財政與商業等相關學科,回國之後逐漸引入西式的財經思想,並且開始推動現代化的財政。

財政部正式成立後,歷任財政首長以及財政組織吸納匯聚的人才菁英,推動各項財政改革不遺餘力,以政府區分,約略可以分為下列3個時期:

一、北洋政府時期:

民國元年至北洋政府時期的財政首長更迭頻繁,不過17年間,即有32任內閣成立,時間最短的,甚至還不到1個月。此期的財政首長,雖然具有豐富的財政或政界背景,限於現實環境,始終無法建立起統一財政。在此一時期同時,國父   孫中山 先生多次籌組南方護法軍政府,財政首長也屢有更迭,同樣面臨財政無法統一調籌的困境,影響北伐革命進展。

二、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共有10任財政部部長任職,其中時間最長,地位最有重要的,當屬宋子文與孔祥熙兩任財政部部長。

宋子文於14年至22年擔任財政部部長,除中間兩度短暫去職,共約3個月外,約擔任8年的財政部部長,此時正值國民政府財政部建立初期,宋子文除負擔籌措軍糈款項的重任外,更利用北伐成功,政治統一的有利形式,推動全國財政統一,並且建立了財政部組織的基本架構。

孔祥熙於22年至33年擔任財政部長,接續宋子文的財政改革,進一步推動法幣制度、成立中央信託局、調整金融機構、創設直接稅制,並在抗戰之後,籌措戰時財源,開辦田賦徵實,推動專賣制度,影響極為深遠。

宋子文擔任財政部部長期間,並曾擔任國民政府委員,又曾以行政院副院長,兼任財政部部長;孔祥熙也於任期中,長期以行政院院長、副院長之職,兼任財政部部長,由此也可瞭解,財政部在政府當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三、 中華民國政府行憲時期:

行憲後迄今,共有27任財政部長任職。單一任期最長者為58年至65年間,擔任財政部部長的李國鼎,為時將近7年之久。

抗戰中期開始,因戰時賦稅收入銳減,戰爭支出激增,物價指數較戰爭之前上漲約2,167倍,政府大幅舉借內、外債,並且增發通貨,財政部部長面對惡性通貨膨脹趨勢,推動財政改革相當困難,政治、軍事、經濟、財政與社會間互為連動的逐漸惡化,弱化政府統治基礎,最終並導致神州陵夷。

政府遷臺之後,穩定財政成為當務之急,歷任財政部部長積極規劃制度,建立預算,善用美援,政府當中的財經官員通力合作,終於奠定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

50年代開始,財政部歷任首長更推動多項影響深遠的改革,包括所得稅制改革、財政資訊處理及考核、財稅人員訓練、國庫集中支付等重要措施,都在此一時期開始進行,當國家財政漸趨穩定豐厚後,又努力推動各項財經政策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本身欠缺天然資源的臺灣地區,得以藉由優秀的人力資源,與良好的制度引導,化身全球經濟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財政部因涉及財政、法律、經濟、政治等諸多專業,長期吸引國內菁英人才競相投身工作,財政部也透過各種獎勵工作,為同仁打足士氣,鼓勵為民服務,恆保理性、熱情的財政創新精神,得以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