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 字級大小
:::
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彈窗列印設定
俞鴻鈞相關史料

民國49年6月1日,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因氣喘宿疾猝然辭世,俞鴻鈞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學弟—嚴家淦,為此悲傷不已。

嚴家淦絲毫沒有料到,這位酷愛馬術的傑出學長,竟會英年早逝。俞鴻鈞生前最後一項重要任務,便是規劃中央銀行在臺復業。

俞鴻鈞曾經出任閣揆,更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試圖力挽狂瀾,在中央銀行總裁任內,將國庫黃金儲備秘密海運來臺,以作為新臺幣發行準備,以及政府軍需之用。但是讓更多人稱道的,是這位被外國朋友慣稱為O. K.俞的財經大員,對所有人時常顯露的關心和溫暖,俞鴻鈞曾經這樣,勉勵財政部的同仁:

財稅主管拿手放在人民的脈搏上,以知道人民的需要和疾苦。

家中經營海外貿易致富的俞鴻鈞,畢業於聖約翰大學西洋文學系,之後因緣際會,進入上海市政府服務。16年時,俞鴻鈞擔任上海市財政局局長,求學時未以財政為專業的俞鴻鈞,當年僅有31歲,他每天與同仁共進午餐,瞭解相關業務,並且利用本身嫻熟外事的優勢,向當時在上海各個外國官商據理力爭,針對外籍人士的的賽馬場,新徵賽馬稅,一年增加百餘萬銀元的收入,立刻成為上海市市庫的重要來源之一。

真正使俞鴻鈞聲名大噪的,是他在擔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以及上海市市長期間,親歷21年「一二八」,以及26年「八一三」等兩次淞滬保衛戰。由於當時上海仍有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存在,又屬國際觀瞻所繫的首要之區,俞鴻鈞折衝協調的任務格外重要,在外國抗議我國軍機通過租界上空時,俞鴻鈞不改幽默與堅定的口吻,表示我國只承認租界土地暫為外國所用,至於領空,可不在出租之列。

30年時,俞鴻鈞原以為將出任外交部次長一職,一展外交長才,國民政府卻任命俞鴻鈞出任財政部次長,自此他與財金界發生更為密切的關係。33年11月,俞鴻鈞接替孔祥熙,擔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34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俞鴻鈞,在中央日報發表了「財政金融復員之途徑」專文,當時抗戰勝利還不到兩個月,政府面臨戰後艱鉅的財政重建挑戰。

俞鴻鈞將財政金融復員的主要工作,分為結束戰時非常經濟,與奠定建國長期大計兩個方面。提出要儘速針對收復區的金融,恢復統一秩序,接收關務、鹽務、稅務等機關,接收各種財產,清查敵偽政權發行的鈔券與公債,並且放寬各項戰時的金融管制,使民眾得以恢復正常經濟生活。

俞鴻鈞認為財政部更重大的職責,是推動國家長期的財政建設,主要的工作事項,可以分為平衡預算收支、調整財政系統、改善賦稅制度、整理內外公債、釐訂幣制事項、健全金融機構、調整財務行政機構、培植財務人員、推廣公庫制度,以及改進預算制度等方面。另一方面,中華民國也正計劃透過參與布里敦森林(Bretton Woods)國際金融體系,在國際間扮演更為積極的大國角色。

俞鴻鈞展望的財政改革之路,卻是顛簸難行。35年時,由於國內戰事尚未全面爆發,財政情形略有好轉,但是該年度國家總預算,相較規劃數,仍超支49.7%,賦稅等各項收入,僅佔歲入35%,不足的歲出部分,必須透過向國內、外舉債支應,由於經濟生產秩序未見恢復,投機心理使財政情形雪上加霜:

勝利迄今,瞬將二載,雖政府竭誠努力,以求國家之和平,而和平終未實現,若干地區之復員工作無從推展。交通破壞,貨運停滯,各地物資之調劑供應,常失均衡,遂致市場不安,時滋疑慮,造成風潮與恐慌。表現於金融市場者,為投機盛行,社會資金脫離正常運用途徑,汎濫於黃金美鈔。表現於物資市場者,為物價波動,幣值貶抑,輾轉相乘,互為因果,影響所及,生產建設無從發展,國民經濟,日益艱困。

隨著政府開始動員戡亂,軍事費用負擔更形沈重,36年時,美援物資已經成為政府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儘管財政部努力改善租稅政策、加強金融管理、整理地方財政,但經濟衰退、民眾失業、企業破產、勞方罷工、囤積居奇,業已成為越來越為普遍的社會亂象。

37年5月20日, 蔣中正就任中華民國行憲後首任總統,王雲五繼俞鴻鈞接任財政部部長,俞鴻鈞改任中央銀行總裁。同年9月之後,國軍接連在錦瀋戰役與徐蚌會戰中失利;財政方面,金圓券改革更未能壓制通貨膨脹,通貨幾乎成為廢紙,中華民國已面臨風雨存續的最後關頭。

38年1月21日, 蔣中正總統宣布下野,面對大陸變局,蔣氏著眼臺灣的戰略重要性,密令俞鴻鈞,將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運送來臺,並且要求,在臺灣發行新的通貨,以免臺灣經濟受到金圓券崩跌的影響。

俞鴻鈞先後分3次,將國庫儲備運抵臺灣。38年6月間,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時,以其中的80萬兩黃金,作為信用準備金。在當年年政府外援,與財政固定收入幾乎斷絕的情形下,這批國庫準備基金,對於穩定國內金融秩序,重建政府貨幣信用,保障軍事費用支出等方面,可以說是極為重要。

39年2月,俞鴻鈞重任中央銀行總裁,並且先後兼任交通銀行、農民銀行與臺灣銀行董事長;42年,俞鴻鈞接掌臺灣省主席,提出「從安定中求進步,從進步中求安定」的施政口號,建立糧食預算制度,並且推動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

俞鴻鈞並擔任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的首任主任委員,透過經安會草擬經濟建設計劃,運用當時已重新恢復的美援,改善政府立足未穩的財政、經濟、金融與外匯狀況;43年時,俞鴻鈞接任行政院長,強調崇法務實,繼續推動各種建設,在臺海仍然不時發生戰事的情況下,俞鴻鈞致力建立國家更為穩固的經濟基礎。他並且堅持,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動用我國常任理事國否決權,否決外蒙古入會議案,一時引起國際轟動。

46年時,監察院因軍公教待遇問題,約詢行政院長俞鴻鈞,俞鴻鈞認為,憲法並未規定,行政院長必須至監察院報告,或者備詢;監察院則主張,行政院長面對最高監察機關,不能豁免。俞鴻鈞因堅持憲政主張,成為首位被彈劾的閣揆,為了展現責任政治風範,宣布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

俞鴻鈞辭卸閣揆職務後,努力於中央銀行復業,希望使中央銀行成為真正「銀行中的銀行」,發揮國家銀行角色。49年5月底,俞鴻鈞呈交 蔣中正總統中央銀行復業計劃,兩天之後,卻悄然辭世;次年中央銀行正式在臺復業,展開新的里程碑。

這位早年曾經擔任新聞記者的財政首長,一直以公開、坦率、真誠的價值觀,面對輿論與大眾。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俞鴻鈞,只要有機會,必定不忘與周遭人士,分享物質與精神的喜悅快樂:

做人之道,要別人畏威,不如讓別人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