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淦專注凝神,從16釐米攝影機的鏡頭當中望出,紀錄下庭園中的一景一木。出身江蘇木瀆望族的嚴家淦,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修讀化學,不僅成績優異,更養成他對新事務、觀念追根究底的態度。
一位部屬回憶,嚴家淦的頭腦好像照相機般,總是過目不忘,學識淵博的嚴家淦,卻謙恭自處,不成派系地在政府中自為棟梁,艱澀的財經政策,經過他圓緩平易予以說明,皆能獲得 蔣中正總統的鼎力支持,因此推動無礙。
俞鴻鈞是嚴家淦的大學學長,一生的事業在上海發跡;嚴家淦則在福建嶄露頭角。民國28年,嚴家淦擔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當時閩省賴以進口糧食的沿海口岸,先後被日軍佔領,嚴家淦致力整修公路與河道,並且加強運輸組織,省內的交通得以繼續。
不久之後,嚴家淦出任福建省財政廳廳長,負責籌措戰時財政,不但落實辦理中央規定的屠宰稅、牌照稅、筵席稅、娛樂稅、房捐、警捐與使用牌照稅等稅捐,並且取消70多種苛捐雜稅,逐步改善省內財政各自為政的情況,他努力撙節開支,裁併機構,減少人員,到局辦公時,只帶著1位秘書,就走馬上任,之後福建省每年預算平衡,而無赤字發生,嚴家淦理財的聲名因而大著。
為了解決福建省內軍民的糧食供應問題,29年時,嚴家淦首開全國先例,在福建省實施田賦徵實,也就是農民田賦不繳稅金,改以納糧的方式折抵,以避免農民在市場上,受到物價波動的損失,或者糧食出售的過程當中,遭人囤積抬價。由於成效良好,次年經由財政部的推動,在全國實施田賦徵實制度,以確保糧食供應無虞。
34年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處長嚴家淦,應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籌備處之邀,參加在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的臺灣省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次年嚴家淦改任臺灣省財政處處長,負責接收日產,重建省內財政的工作,並且擔任改制後臺灣銀行的首任董事長。
為了整理臺省財政,嚴家淦宣布,中央政府同意在財政整理期間,暫時不劃分中央與地方收支,中央軍費並且按月撥發;另外專案辦理省內國防建設法,並暫准臺灣銀行發行臺幣。
當時臺灣省面臨戰後物資短絀、通貨膨脹的狀況,嚴家淦先後劃分省與縣市的田賦收入為7與3之比,廢止日據時代的印花稅,降低筵席稅、實施新制印花稅,並且委託臺灣銀行在臺灣實行公庫制度,並逐步建立各鄉鎮的公庫網路。
由於國共和談破裂,政府原先設定的各項財政復舊措施無法順利推動,臺灣在殖民時期,主要以日本作為出口市場的貿易網路,在戰後初期也未能完全恢復戰前水準,各項不利因素加成,使得臺灣財政建設異常艱鉅。
37年下半年,國軍連番失利,使得金圓券改革信心頓失,幣價每日三漲,與金圓券連動的臺幣,也受到嚴重波及。政府考量決定,以臺灣為東南半壁主要軍事政治基地,於是先後將中央銀行儲備與各項物資撤運來臺,做為臺灣新臺幣幣制改革的主要信用保證。
38年6月15日,嚴家淦主持改革的新臺幣正式發行,並且利用高利率政策,與各項財政工具吸收市場游資,穩定金融信心,在國家財政最為艱鉅混亂的時刻,力保復興基地臺灣的經濟穩定。
39年3月1日, 蔣中正總統復行視事,嚴家淦就任財政部部長,亟思扭轉抗戰以來幣值猛貶,物價飛漲,國家預算長年赤字的情況。38年間,因為金圓券改革失敗,財政崩潰,造成無法編製國家總預算的情況,嚴家淦認為,國家必須重建預算制度,並且切實控制支出,才能長治久安,立刻與國防部協商,撙節軍事經費,改革大陸時期,部隊浮報員額,增加費用的惡習。
經由行政院長陳誠,與財政部長嚴家淦的共同努力,40年11月時,編製完成4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次年並且重新訂定會計年度制度,使得國家預算制度,得以步入正軌。
政府遷臺初期,各種建設百廢待興,美援以及臺灣省的收入,成為國庫最重要的財政來源。嚴家淦擔任財政部部長其間,溝通協調能力頗為同僚與下屬所稱道,他不僅與當時掌握財政主要收入的臺灣省財政廳合作無間,也與美國官員反覆折衝,力圖提升美國對華援助的項目及經費。
嚴家淦與當時外顯剛強的另位財經要員尹仲容恰成對比,但是他認為,這樣的個性互補,都是為了替國家出力:
仲容兄是非的觀念甚為執著,對不同意見常不自覺地嚴詞駁斥,不免因此得罪人。我和他配合,處處為之緩頰,以尋求人和。吾人之目的不在敷衍應付,而在減少阻力使理想得以實現耳。
當時嚴家淦的另外一項主要工作,是協助行政院長陳誠,推動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針對持地較多的地主,政府規定每戶可以保留3公頃土地,政府另外給予稻米債券70%,與四大公營企業的股票30%,使得農業資本得以轉入工業資本,並且實現農民自有土地的理想,相關政策對我國之後的經濟與農業發展影響深遠;嚴家淦儘管圓融通達,卻堅持「在內閣中決定財政政策的人,應是財政部長。」如此才能夠使財經政策,遵循明確的方向,永續穩健發展。
43年6月,嚴家淦出任臺灣省主席,當時省府仍在臺北市辦公,嚴家淦主持省府遷往南投,仿照倫敦新市鎮造鎮模式,開闢建設中興新村,順利完成臺灣省政府的疏遷工作。
47年3月,財政部部長徐柏園因故去職,由嚴家淦回任,此後嚴家淦在任5年9個月,連同之前4年2個月的任期,擔任財長長達約10年之久。在第2次任期當中,嚴家淦參酌美國對華援助機構相關意見,及國內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主張進一步推動更大規模的財政改革,具體形成了「十九點財政改革措施」,以及影響深遠的獎勵投資條例。
嚴家淦檢討當時國家整體財政狀況,認為唯有先以減稅等各種財政措施,刺激經濟發展,才能提高平均國民所得,逐步以直接稅替代間接稅,使國家稅制等以與現代化國家並駕齊驅。
由於當時臺灣人口快速成長,嚴家淦提出獎勵出口的概念,透過加工出口,使得低廉的勞動力得以成為出口,以勞務賺取外匯;嚴家淦並主張政府獎勵股份有限公司型態的企業投資,以利未來民眾積蓄漸豐時,可以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使儲蓄有效投入經濟發展。儘管這些前瞻意見未必都能在當時得到認同,但嚴家淦持續溝通推動,各項施政措施的成效逐步浮現。
嚴家淦提出的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共分為經濟發展、預算、金融、外匯與貿易等4個面向。他認為,獎勵投資只是促進經濟的重要環節之一,租稅制度與金融制度的檢討改進、建立中央銀行制度、資本市場與證券管理委員會,重新檢討取捨各種管制與獎勵辦法、放寬入出境管制,檢視軍公營事業現有設備運用狀況、公營事業費率、改行單一匯率、放寬外貿管制、促進出口、改進預算制度等多項改革措施,都與財政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必須齊頭並進,不能有所偏廢。
49年8月31日,政府制定獎勵投資條例,針對各項製造、手工藝等11種生產事業,訂定事業獎勵標準,各種優惠包括了免稅、減稅、匯率折算、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免徵印花稅、戶稅、減收地價稅、給予土地取得或配合投資等多種形式。此後獎勵投資條例陸續修改適用至80年為止,再由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接續推動產業發展。
52年12月,嚴家淦出任行政院院長,並於55年3月,獲選為中華民國第四任副總統,並兼任行政院院長,直至61年為止。這一階段中重要的財經政策,仍然循著嚴家淦主要的規劃向前邁進,力求維持良好的經濟秩序,使得總支出與生產總供給,得以互相配合;並且節約政府與個人消費性的支出,加速資本累積。隨著中央銀行等主要行庫在臺復業,各銀行紛紛成立儲蓄部,以及郵局在全臺各地開辦儲蓄業務,使得民間資本逐步投入生產與外銷貿易事業,嚴家淦培養稅源的苦心終於得以落實。
56年間,嚴家淦以副總統身份,代替 蔣中正總統應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之邀出訪華盛頓,在白宮檢閱美軍儀隊,並且爭取美元停止之後,各項經濟合作計畫。經過嚴家淦的協調努力,美方同意加強科技交流,在駐華大使館中,設立科技參事,我方則在行政院之下,成立國家科學委員會。當國內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步邁入成熟期,不再具有高度價格優勢後,科技密集產業接續成為經濟發展的下一個火車頭,帶動經濟成長。
64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嚴家淦宣誓繼任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並於67年5月任滿卸任。嚴家淦卸任後,仍然對於繼續貢獻國策意見,政府重要決策,多由嚴家淦發函召集重要黨政主管,討論形成共識決策以後,提供蔣經國總統作為參考。
75年9月間,嚴家淦在主持會議當中腦溢血突發,送醫急救。82年12月24日,嚴家淦逝世,次年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嚴家淦自此長眠臺北市郊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
嚴家淦從基層做起,最後成為國家元首,他謙恭自抑,從不認為自己在做官的態度,言猶在耳:
我打從開始作公務員,從來沒有想到那是做官,而且一個學化學的人,又有什麼官可作呢?不過,化學中的某些原理原則及實驗過程,如果用到行政事務中來,也是滿管用的,因此我現在懂得以科學方法來從事管理工作。
這位輿論公認沒有派系,沒有班底的財經首長,一直是穩定政府的最大公約數,更得到了最多同僚與部屬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