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6年成立資訊管理中心推動海關業務電腦化作業
海關向來是一個十分講求效率之機關,早期為因應業務發展及突破人力不足之問題,研擬利用電腦輔助相關設備處理關務工作,並提供迅速而正確之資訊,爰於民國66年12月1日成立資訊管理中心(81年9月23日配合海關改制更名為資料處理處)負責推動海關業務電腦化作業,陸續建置進出口通關、沖退稅、保稅、貿易統計、徵課會計、稅則、查緝等二十幾項關務資訊業務應用系統。
二、81年起實施進出口貨物通關自動化
通關作業逐步電腦化後,對海關內部確已發揮工作簡化與業務革新之效能,尤其在便民服務、減緩長期人力需求、加速通關及有效追繳欠稅等均產生可觀之效果。財政部更於79年間責成關政司與關稅總局(改制前之海關總稅務司署,現為關務署)共同研擬推動貨物通關全面自動化方案,成立貨物通關自動化規劃推行小組(即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建置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簡稱EDI )加值網路及貨物通關自動化系統,於81年11月開始實施空運貨物通關自動化作業,84年6月19日實施海運貨物通關自動化作業。
貨物通關自動化系統係利用電腦透過連線方式,將貨物通關之相關業者(包括進出口業、航運業、倉儲業、報關業及銀行等)與各有關機關(包括海關、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科學園區管理局、交通部民航局航空貨運站、港務局、紡拓會等)多向串聯,使報關業者可以利用其辦公室之電腦,完成海空運進出口貨物通關程序(包括簽審、艙單遞送、貨物儲存、報關、繳稅、放行、提領等相關作業)。
通關自動化作業採取諸多創新措施,績效卓著,包括以電腦連線作業取代報關行臨櫃申報作業,業者可在家直接連線作業,減輕投遞與收件之手續;簡化與統一表格與文件,並採用聯合國電子資料交換標準格式,減少資料重複輸入;海關電腦自動篩選報單,將通關方式區分為C1、C2、C3,凡C1方式通關者,通關時間由4小時減為目前3分鐘,大幅加速報關,提昇通關作業效能,解決海關人力不足之問題,減輕業者作業成本,以84年進出口貿易額 2,150億美元估算,整體經濟效益應達新臺幣600億元以上。通關自動化系統也因而榮獲行政院長頒發傑出資訊應用獎,美國EDI權威機構頒給EDI特殊成就獎;並獲世界銀行列為通關自動化成功案例,受到世界先進國家高度肯定。
三、86年起擴大海關業務電腦化範圍
海關為賡續提供更便捷、經濟及多元之通關服務,提升自動化效益,並配合政府國際化、無紙化之政策,在既有通關自動化基礎上,資訊單位積極推動各項新系統,重要項目包括86年完成海關網際網站建置;87年實施總局與各關稅局電子公文交換作業;89年實施空運快遞貨物簡易申報制度;90年利用網際網路提供海關通關作業透明化資訊;92年完成建置跨政府各機關之電子閘門,提供政府機關間資訊交換管道;93年完成空運網際網路報關系統;94年完成海運網際網路報關系統;95年海關網際網路稅費繳納系統正式上線,提供納稅義務人多元、便利、全年無休之稅費繳納服務,逐步達成稅費徵收透明化、無紙化之目標。96年建置海關行動通關服務平臺,運用最新行動應用技術與無線行動裝置,提供機動、安全、便捷之行動通關服務,增進通關與查緝效率;97年實施進出口C1報單副本線上申辦核發作業、復運出口案件核銷進口報單無紙化作業,並建置以貨名查詢應歸列稅則號別輔助系統;98年完成建置離島免稅商店系統;99年完成建置海運進口小三通旅客行李通關自動化系統;100年完成建置貨主自有櫃免繳納營業稅保證金電腦控管作業。
海關除在通關業務自動化方面之表現有目共睹外,也致力於行政業務資訊化,並獲頒各種獎項,如90年獲得行政機關網站評獎之推薦網站獎座;91年參加「行政機關推動電子公文績效考評」,獲財政部第1名,並經行政院研考會考評為優等機關;92年至95年參加機關檔案管理評比均榮獲金檔獎;101年完成建置外銷品沖退原料稅e化作業及關務資訊行動化服務(APP);100年及101年均榮獲財政部暨所屬機關外部網站評比第一類組第2名。這些都是對海關在業務電腦與資訊化努力與成就之實質肯定。
四、102年起推動優質經貿網路計畫
102年1月1日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作業,資料處理處更名為關務資訊組,賡續負責推動海關各項業務電腦化作業。鑑於海關現代化必須奠基於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之廣泛運用,海關配合政府「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之宏觀政策,導入各種先進之資訊技術精進通關作業,落實通關作業透明化,建立安全便捷之通關環境,提升整體經貿競爭力。
為落實政府「愛台12建設」施政理念,海關參據世界關務組織「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化標準架構」(WCO SAFE Framework),全力推動「優質經貿網絡計畫」項下「關港貿單一窗口」、「預報貨物資訊」、「優質企業認證及管理機制」、「貨物移動安全」及「查驗技術現代化」等五大計畫,打造更安全、便捷、與世界接軌之之智慧化進出口通關作業環境,強化全球供應鏈安全及提升經貿經爭力。
其中「關港貿單一窗口」計畫依循WCO及UN/CEFACT等國際標準,連結整合通關、簽審與航港等進出口管理機關系統、資料及流程,提供商民便捷之進出口申辦、查詢及電子支付等B2G服務,並提供進出口機關多元之跨機關查證、會辦、通報及資料交換等G2G服務,同時,經由跨境資訊交換平臺建立與其他國家單一窗口連結,促成N2N跨境資訊交換及國際合作。「關港貿單一窗口」之實施,建立「一處申辦,全程服務」優質環境,支援產業發展、帶動進出口環境升級並提升我國經貿競爭力。
「預報貨物資訊」計畫主要整合海空運通關作業,以全新開放性電子資料交換格式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取代原有EDI格式,將簽審及通關資料項目與「世界關務組織資料模組」(WCO Data Model)調和一致,並滿足「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標準架構」(SAFE Framework)之預報貨物資訊所列項目,以促進服務便捷化、資訊交換標準化與國際化。進出口通關預報貨物資訊作業之實施,躍升海關風險分析能力,增進海關管控高風險貨物效能,提升貨物通關效率,創新整體通關作業環境。
103年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之《2014全球貿易便利指數》(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Index),我國「海關透明指數」榮獲全球第1名。同時,世界銀行發布之《2015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5),我國經商便利度6年內進步42名,經國家發展委會指出該2項評比之推升與「關港貿單一窗口」實施具有密切關聯,顯示我國邊境作業效率與透明度及經商環境已獲具體成效。106年海關更以「建置關港貿單一窗口,展望跨世紀經貿新猷」參加第9屆政府服務品質獎,於57個「服務規劃機關」脫穎而出,獲得政府機關推動為民服務最高榮譽。
五、105年起推展關務服務資源整合計畫
為順應智慧時代新潮流,海關105年起即大力推動「大、智、移、雲」等新興科技之研究及規劃,藉由大數據、智慧化、移動化及雲端化等資訊技術導入,規劃關務服務資源整合計畫。該計畫以智能海關為基礎,推動關務雲端服務平臺、大數據先導作業、保稅智慧平臺及自由貿易港區跨區移運系統等智慧化服務。
106年海關導入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簡稱IaaS)完成雲端基礎建設部署,建置關務雲端服務平臺,透過內部資訊資源整合,彈性因應即時需求、敏捷部署各項資訊服務並可加速創新科技導入。
107年持續擴展雲端應用,結合現行汽機車進口作業相關主管機關(財政部關務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交通部路政司及公路總局各區監理單位)以服務民眾角度再造進口車輛完稅、檢驗、核章、領牌申請等作業流程,建置跨機關車輛資訊服務平臺,加速民眾進口車輛辦理流程並提供全流程資訊查詢。另導入大數據技術,建立風險管理與事後稽核分析機制,以提升風險控管效能及強化通關服務品質。
108年建置「保稅智慧服務平臺」,提供9大保稅區超過170項全流程無紙化申辦服務, 109年接續建置「自由貿易港區貨櫃(物)跨區移運監控系統」,結合地理圖資及車機設備,提供業者與關員透過行動式設備,即時查詢載貨車輛於自由貿易港區移動路線及貨物運送情形,並對異常狀況主動提示,優化自由貿易港區貨況追蹤與運籌管理。
六、未來推動方向及展望
106年至108年海關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強化資安防護與數位建設計畫」及「建構公教體系綠能雲端資料中心」,並如質如期完成各項資安強化及綠能機房等基礎設施布建。
延續前瞻計畫,110年起推動「雲世代智慧海關計畫」同步發展公有雲服務及私有雲環境之部署。於公有雲方面,將運用政府公有雲資源發展各項便民服務,提供跨機關車輛資訊、優質企業認證、海關e申辦及海關資料加值等服務,並導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應用,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技術,運用海關大量稅則知識、經驗及資料,發展智慧化「AI稅則分類服務」,提高商民申報稅則正確率並增強通關透明度。於私有雲方面,將在海關內部建立「數據分析平臺」,作為AI開發訓練環境,期藉由公、私雲構成之混合雲,發展更多智慧化創新應用,實現雲世代智慧海關願景。